科舉制度的正面意義在哪兒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清朝最後一次發榜
科舉制度有很多好處,不僅相對於中國古代的貴族制,即便今天相對於西方人創造的投票式民主選舉,它也有很多好處。在封建時代,科舉制是中國式選舉制的一部分,如果把它和察舉制放在一起,兩者結合起來,就共同構成瞭中國式選舉制度,它們延續兩千多年,恐怕是實施時間最長的人類政治制度瞭。到瞭今天,它對於我們的政治建設仍不失借鑒意義。
那麼,科舉制度的正面意義在哪兒?我想用四句話來概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政學一體、化成天下。我認為,中國式選舉制度兩千多年運作的基本機理,以及其所達成的社會政治文化後果,盡在其中瞭。下面對這四句話略作解釋。
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禮記·禮運篇》中的一句話。過去一百多年來,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反復提倡,它特別受到重視,也有很多誤解。“天下為公”的基本含義是,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一個集團、一個群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