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成為清代人的交往方式和禮節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名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內容。瞭解名片在歷史上的情況,對於我們研究民俗和社會生活史,均有意義,這裡我們就來談談清代的名片。
名片,古稱謁、名剌、名貼、手本等,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瞭,在唐以前就很流行瞭。如果細細區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內容更象今天人們所用“柬”,與後來的名片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所以清人說,象後世所用的這種寫著姓名的小片,是從明末開始盛行的,在此之前,古人的的片子,都是親筆書寫的,明清以後才開始“刻木印之耳。”以我們現在見到的資料,這一時期,中國人的印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瞭,刻成一個小版來印刷,甚至如今天人們蓋印章一樣,蓋到特定的紙張上,已經非常方便瞭。至於應用此種小名片的原因,記載中說是始於崇禎時期,因為官方對於互相“請托”,走門子,找關系進行控制,所以人們來往時常常使用這種小名片,投送起來比較方便罷瞭。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10月版,第259-260頁。)但就其大體用途而論,早期名剌與帖子是可以視為名片的源頭的,例如《後漢書·禰衡傳》說禰衡“建安初,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剌,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這裡的“剌”,就是懷裡揣著的一張名片,由於長時間沒能結交到達官貴人,以至於剌上寫的字都掉光瞭。早期的名片用木或竹制作,漢以後始改用紙。清人趙翼曾考證說:“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剌,漢以後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剌。”清?趙翼《陔餘叢考》卷30,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27頁。)《漢書》中講到酈食其見劉邦的故事中,酈手中拿的“謁”,實際上就是竹制的名片,上寫主人的姓名、籍貫、官職等,甚至還寫上要辦的事情,應當說已經具備瞭名片的一般功能瞭。
名片,古稱謁、名剌、名貼、手本等,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瞭,在唐以前就很流行瞭。如果細細區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內容更象今天人們所用“柬”,與後來的名片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所以清人說,象後世所用的這種寫著姓名的小片,是從明末開始盛行的,在此之前,古人的的片子,都是親筆書寫的,明清以後才開始“刻木印之耳。”以我們現在見到的資料,這一時期,中國人的印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瞭,刻成一個小版來印刷,甚至如今天人們蓋印章一樣,蓋到特定的紙張上,已經非常方便瞭。至於應用此種小名片的原因,記載中說是始於崇禎時期,因為官方對於互相“請托”,走門子,找關系進行控制,所以人們來往時常常使用這種小名片,投送起來比較方便罷瞭。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10月版,第259-260頁。)但就其大體用途而論,早期名剌與帖子是可以視為名片的源頭的,例如《後漢書·禰衡傳》說禰衡“建安初,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剌,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這裡的“剌”,就是懷裡揣著的一張名片,由於長時間沒能結交到達官貴人,以至於剌上寫的字都掉光瞭。早期的名片用木或竹制作,漢以後始改用紙。清人趙翼曾考證說:“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剌,漢以後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剌。”清?趙翼《陔餘叢考》卷30,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27頁。)《漢書》中講到酈食其見劉邦的故事中,酈手中拿的“謁”,實際上就是竹制的名片,上寫主人的姓名、籍貫、官職等,甚至還寫上要辦的事情,應當說已經具備瞭名片的一般功能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