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繕性》譯註
文章分類:古代典籍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題解】
本篇的中心仍是討論如何養性。所謂“繕性”就是修治生性。
全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冒則物必失其性也”,提出“以恬養知”的主張,認為遵從世俗必定不能“復其初”,隻有自養而又斂藏,方才不“失其性”。第二部分至“其德隱矣”,緬懷遠古混沌鴻蒙、淳風未散的時代,並指出隨著時代的推移德行逐漸衰退,以致不能返歸本真,這都因為“文滅質”、“博溺心”。餘下為第三部分,指出修治生性的要領是“正己”和“得志”,既能正己,又能自適,外物就不會使自己喪身失性,因而也就不會倒置本末。
【原文】
繕性於俗(1),俗學以求復其初(2);滑欲於俗(3),思以求致其明(4);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5);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6),和也;道,道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7),禮也。禮樂徧行(8),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已德(9),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譯文】
本篇的中心仍是討論如何養性。所謂“繕性”就是修治生性。
全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冒則物必失其性也”,提出“以恬養知”的主張,認為遵從世俗必定不能“復其初”,隻有自養而又斂藏,方才不“失其性”。第二部分至“其德隱矣”,緬懷遠古混沌鴻蒙、淳風未散的時代,並指出隨著時代的推移德行逐漸衰退,以致不能返歸本真,這都因為“文滅質”、“博溺心”。餘下為第三部分,指出修治生性的要領是“正己”和“得志”,既能正己,又能自適,外物就不會使自己喪身失性,因而也就不會倒置本末。
【原文】
繕性於俗(1),俗學以求復其初(2);滑欲於俗(3),思以求致其明(4);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5);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6),和也;道,道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7),禮也。禮樂徧行(8),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已德(9),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