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成和之修也」
文章分類:讀者投稿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莊子在本章節談到「德」的宗旨,也是德充符的精髓要點。
原來老莊思想的「德」,不是在教人做好事,當然也不是教人做壞事,而是教人如何從內心修養起,可以讓自己內心得到平和。有瞭清靜平和的內在,不會受到外界事物影響外,表現於外的行為,就會顯得自然而然的悠哉,不會與環境相違逆,而且會散發德的魅力。
莊子在德充符前三個故事,一直以形體殘缺的外形,來描述德的不同含意。
以「王駘」來說明,「德」會散發內在的魅力,不會受外貌殘缺的影響。而且,有德者是行「不言之教」,不會以特立獨行來標榜自己。
以「申徒嘉」來說明,「德」是由內心啟發而得,而且會有感染力。對待萬物不會有差別之分,對待人不會有貴踐之分。
以「叔山無趾」來說明,「德」是不會有自我價值認定的觀念,具備瞭解死生的養生觀念,以及有一貫「為無為」的想法。
同時,「德」具有如同天地無所不容的胸懷,不論是外貌有殘缺,不論是內心有殘缺,都是堅持「道無棄人或棄物」的原則。
接下來,莊子第四個故事人物「哀駘它」,雖然不再是殘缺的人,但是外貌仍然醜惡嚇人。
原來老莊思想的「德」,不是在教人做好事,當然也不是教人做壞事,而是教人如何從內心修養起,可以讓自己內心得到平和。有瞭清靜平和的內在,不會受到外界事物影響外,表現於外的行為,就會顯得自然而然的悠哉,不會與環境相違逆,而且會散發德的魅力。
莊子在德充符前三個故事,一直以形體殘缺的外形,來描述德的不同含意。
以「王駘」來說明,「德」會散發內在的魅力,不會受外貌殘缺的影響。而且,有德者是行「不言之教」,不會以特立獨行來標榜自己。
以「申徒嘉」來說明,「德」是由內心啟發而得,而且會有感染力。對待萬物不會有差別之分,對待人不會有貴踐之分。
以「叔山無趾」來說明,「德」是不會有自我價值認定的觀念,具備瞭解死生的養生觀念,以及有一貫「為無為」的想法。
同時,「德」具有如同天地無所不容的胸懷,不論是外貌有殘缺,不論是內心有殘缺,都是堅持「道無棄人或棄物」的原則。
接下來,莊子第四個故事人物「哀駘它」,雖然不再是殘缺的人,但是外貌仍然醜惡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