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儒傢思想引導中國未來道路的呼聲、文章、學術研究開始興盛起來,到今天已匯成一種不小的聲音,被稱為“新儒傢”。這種聲音,作為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幾乎是一邊倒的中國歷史虛無主義、全盤照搬西方思潮的一種反省,無疑值得肯定。然而,以儒傢思想主導中國改革的主張沒有可行性——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價值判斷。
儒傢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對於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傢庭倫理的設計是什麼?就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此為原則,給人類社會加上一個秩序。這個原則對當時的世界是個進步。然而,當時領先的儒傢今天無論如何是過時瞭。首先,它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平等、獨立、自由這些價值觀確實主要來源於西方,但已經為整個人類社會所接受,包括中國共產黨。人類社會已經學會瞭以平等、獨立、自由為原則,構建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傢庭倫理關系,同時保持秩序,避免“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扭轉的。
除瞭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外,儒傢思想還有其他方面的缺點,譬如,過度的保守性,因而不適用於當代中國。儒傢思想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大行於世。它大行於世,是在中國把大的戰爭都基本上打完之後。這個時代正如西漢東方朔在《答客難》中所說,“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傢”。然而,當今中國所處的世界,仍是個“大爭之世”。雖然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比起春秋、戰國時期是小得多瞭,但“大爭”仍舊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打仗,也要爭經濟,爭政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我們也不能光挖掘儒傢的,更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
儒傢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對於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傢庭倫理的設計是什麼?就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此為原則,給人類社會加上一個秩序。這個原則對當時的世界是個進步。然而,當時領先的儒傢今天無論如何是過時瞭。首先,它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平等、獨立、自由這些價值觀確實主要來源於西方,但已經為整個人類社會所接受,包括中國共產黨。人類社會已經學會瞭以平等、獨立、自由為原則,構建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傢庭倫理關系,同時保持秩序,避免“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扭轉的。
除瞭與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外,儒傢思想還有其他方面的缺點,譬如,過度的保守性,因而不適用於當代中國。儒傢思想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大行於世。它大行於世,是在中國把大的戰爭都基本上打完之後。這個時代正如西漢東方朔在《答客難》中所說,“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傢”。然而,當今中國所處的世界,仍是個“大爭之世”。雖然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比起春秋、戰國時期是小得多瞭,但“大爭”仍舊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打仗,也要爭經濟,爭政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我們也不能光挖掘儒傢的,更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