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傳統始於《詩經》 中國古代著名思鄉詩詞欣賞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中國鄉愁傳統可上溯至《詩經》,通過《詩經》中兩首廣為人知的詩歌的對比,可準確說明“鄉愁”體驗發生的微妙性。一首是《小雅·采薇》,這篇演說成功地運用“鄉愁”來激勵士兵,且看這首詩是怎麼喚起人們的鄉愁體驗的:
全詩前三節是“遣戍役之辭”,就是鼓勵兵士們離傢去戰爭。第四節說:“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這是一個轉折。前三節是對一般兵士的激勵之辭,第四節則開始描述比普通士兵較高的將帥行止,渲染瞭將帥的煊赫。第五節則進一步渲染,“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第六節則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段描述鄉愁的著名文字其實點出瞭“鄉愁”體驗的先覺前提,即唯有在他鄉獲得成功之後,才有此閑心來弄愁吟賞。因此,“鄉愁”體驗並非消極體驗,而是對離傢遊子在他鄉有所成就的獎勉。
《詩經》另有一首詩歌則說明瞭離傢之後、恓惶歸來其實並無“鄉愁”可言,這首詩是《豳風·東山》。《東山》篇反映的是周公東征。全詩四節,每節開頭都是以“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起興,這裡的歸來之“我”應是一般兵士,而且去時是平頭百姓,回來也是恓惶落魄,因此,在他眼裡的故鄉就不再是可以吟賞的對象,而是無比淒慘:“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燿宵行。”《東山》比之《采薇》,一“悲”一“愁”涇渭分明,蓋因去傢歸來之人是否在傢鄉之外獲得穩定之立身的資本有別。
全詩前三節是“遣戍役之辭”,就是鼓勵兵士們離傢去戰爭。第四節說:“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這是一個轉折。前三節是對一般兵士的激勵之辭,第四節則開始描述比普通士兵較高的將帥行止,渲染瞭將帥的煊赫。第五節則進一步渲染,“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第六節則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段描述鄉愁的著名文字其實點出瞭“鄉愁”體驗的先覺前提,即唯有在他鄉獲得成功之後,才有此閑心來弄愁吟賞。因此,“鄉愁”體驗並非消極體驗,而是對離傢遊子在他鄉有所成就的獎勉。
《詩經》另有一首詩歌則說明瞭離傢之後、恓惶歸來其實並無“鄉愁”可言,這首詩是《豳風·東山》。《東山》篇反映的是周公東征。全詩四節,每節開頭都是以“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起興,這裡的歸來之“我”應是一般兵士,而且去時是平頭百姓,回來也是恓惶落魄,因此,在他眼裡的故鄉就不再是可以吟賞的對象,而是無比淒慘:“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燿宵行。”《東山》比之《采薇》,一“悲”一“愁”涇渭分明,蓋因去傢歸來之人是否在傢鄉之外獲得穩定之立身的資本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