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命”的觀念:人生終極的理性自覺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一、引語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仁”、“禮”、“命”是孔子思想中三個最重要的范疇,由此可知,完整的儒學理論結構是由心性的、社會倫理的和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構成。
長期以來,在儒學研究中,圍繞“仁”、“禮”觀念的理論闡釋是比較充分的,而對“命”觀念的詮釋甚是薄弱,以至一直存在著將儒傢簡單地判認為“宿命論者”的誤解。“命”的觀念是儒傢對人生終極的嚴肅思考,是儒傢思想中最深刻的、能將其和其它宗教最終區別開來的那個方面、那個關鍵之處。的確,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還不時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進程中的某種遭際或人生最終結局感到無可奈何、無能為力時,往往黯然地表白“認命”,慨嘆“命該如此!”面對此場景,也許人們多會評斷:這是儒傢宿命論的表現。應該說,這一評斷中有一半是對的,另一半則是錯的。因為這一評斷揭示瞭一個確切的事實,即儒傢“命”的觀念至今仍在影響著、模塑著儒傢生活方式中的人們對人生終極之根源的信念;而其中涵蘊著的認為儒傢是宿命論的觀點,則是一個很大的理論誤區。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仁”、“禮”、“命”是孔子思想中三個最重要的范疇,由此可知,完整的儒學理論結構是由心性的、社會倫理的和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構成。
長期以來,在儒學研究中,圍繞“仁”、“禮”觀念的理論闡釋是比較充分的,而對“命”觀念的詮釋甚是薄弱,以至一直存在著將儒傢簡單地判認為“宿命論者”的誤解。“命”的觀念是儒傢對人生終極的嚴肅思考,是儒傢思想中最深刻的、能將其和其它宗教最終區別開來的那個方面、那個關鍵之處。的確,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還不時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進程中的某種遭際或人生最終結局感到無可奈何、無能為力時,往往黯然地表白“認命”,慨嘆“命該如此!”面對此場景,也許人們多會評斷:這是儒傢宿命論的表現。應該說,這一評斷中有一半是對的,另一半則是錯的。因為這一評斷揭示瞭一個確切的事實,即儒傢“命”的觀念至今仍在影響著、模塑著儒傢生活方式中的人們對人生終極之根源的信念;而其中涵蘊著的認為儒傢是宿命論的觀點,則是一個很大的理論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