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秀·弟子規簡介
文章分類:古代典籍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 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傢、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傢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潛,號采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傢。從師黨冰壑遊 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隻 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瞭《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 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 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
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傢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潛,號采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傢。從師黨冰壑遊 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隻 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瞭《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 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 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