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河魚民間故事
文章分類:讀者投稿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火炮粱遺聞
"火炮粱",舊稱不詳,為城口縣河魚鄉平溪村一景。山形險峻,地勢險要,扼川陜要沖,歷來兵傢必爭之地,商賈行人必經之路。路徑鑿於巖壁,木橋橫跨山澗,人行稍不慎,便墜山澗粉身碎骨,令人望而生畏。據傳於木橋處點燃鞭炮扔至谷底,聽不到一點兒響聲,民間笑言"火炮無音仔細瞅".
相傳明末,明將左良玉屯兵於城口,阻流寇張獻忠入川, 因懼流寇驍勇, 左良玉調紅衣大炮數尊置於城口各處關隘,其中一尊火炮便置於此山梁,重逾數百,上刻 "大明劈山大將軍左良玉鑄" 等字, 並派兵數百駐紮於此。獻忠至此,攻打數次均被火炮擊潰,便不敢再犯 ,棄此繞道它處。至清嘉慶初,此為白蓮教占,後被民團驅逐,而火炮亦不知所蹤。數百年來,民間稱此地為"火炮粱".
時至公元一九九七年,平溪始建公路,穿山粱而過,天塹變通途。火炮粱之險不復在,但雄峻之勢猶存,兵傢遺聞流傳至今。見證著滄桑世事,百姓苦難;見證盛世祥和,物阜民豐。
"火炮粱",舊稱不詳,為城口縣河魚鄉平溪村一景。山形險峻,地勢險要,扼川陜要沖,歷來兵傢必爭之地,商賈行人必經之路。路徑鑿於巖壁,木橋橫跨山澗,人行稍不慎,便墜山澗粉身碎骨,令人望而生畏。據傳於木橋處點燃鞭炮扔至谷底,聽不到一點兒響聲,民間笑言"火炮無音仔細瞅".
相傳明末,明將左良玉屯兵於城口,阻流寇張獻忠入川, 因懼流寇驍勇, 左良玉調紅衣大炮數尊置於城口各處關隘,其中一尊火炮便置於此山梁,重逾數百,上刻 "大明劈山大將軍左良玉鑄" 等字, 並派兵數百駐紮於此。獻忠至此,攻打數次均被火炮擊潰,便不敢再犯 ,棄此繞道它處。至清嘉慶初,此為白蓮教占,後被民團驅逐,而火炮亦不知所蹤。數百年來,民間稱此地為"火炮粱".
時至公元一九九七年,平溪始建公路,穿山粱而過,天塹變通途。火炮粱之險不復在,但雄峻之勢猶存,兵傢遺聞流傳至今。見證著滄桑世事,百姓苦難;見證盛世祥和,物阜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