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研究的中西學差異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文學研究的中西學差異,宏觀言之,首在目的之差異,由之而生思維方式和學術方式之差異。中學以“知行合一”為歸宿,旨在通古而用今,研究價值最終落實在文學創作,重在“我心”會“文心”,求文學之意趣,故多感性領悟,以直觀抽象為思維方式;西學以認知為指歸,追究文學的存在理由與存在方式,故多理性思維,重在提出種種關於文學的理論闡述。因此,中學的最高境界乃“遊於藝”,西學則為一種科學化的“格致”。
正由於此,當“白話文運動”成功實現瞭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古代文學”作為“舊體”,已不再是社會的通行樣式,不再是文人群體的精神源泉。以往文學之“古代”與“當下”本質上一體化的現象消逝,“古代文學”成為現代人們的認知對象,科學的“對象化”認知模式,勢必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主流。因此,清末以來學者們對西學熱情不減,就不僅是弱國思強所致,更由古代文學研究的自身需求決定。
正由於此,當“白話文運動”成功實現瞭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古代文學”作為“舊體”,已不再是社會的通行樣式,不再是文人群體的精神源泉。以往文學之“古代”與“當下”本質上一體化的現象消逝,“古代文學”成為現代人們的認知對象,科學的“對象化”認知模式,勢必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主流。因此,清末以來學者們對西學熱情不減,就不僅是弱國思強所致,更由古代文學研究的自身需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