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殺呂不韋?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荀子》的疆國篇中,曾經借孫卿子與范雎的談話這樣總結說:秦自秦孝公以來,能堅定不移地貫徹商鞅路線,"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然而,此番千秋大業能夠在一個叫嬴政的人手裡最終完成,靠的卻是另一個關鍵人物:呂不韋。
實際上,被子孫後代奉為"秦始皇"的那個偉人,他的出身本是比黃連還要苦,按照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的說法,他似乎是呂不韋的兒子,而並非秦王室的骨血,而這個叫嬴政的苦孩子能夠坐到秦王這個位置上的幾率,原本還不到萬分之一。
一貫標榜正統的司馬光的這個說法,開創瞭中國數千年歷史敘述中第一個"陰謀論".
戰國史是一部鬥爭史,而其核心,就是秦與趙的鬥爭,趙塞秦之要沖,而蔽山東之諸侯,對秦而言,趙乃心腹之患,趙亦因此而為天下所重。《資治通鑒》第一卷裡面,諸如廉頗、藺相如將相和,信陵君、平原君圍魏救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括將兵等等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圍繞著秦趙之間的長期鬥爭而展開,秦武安君白起坑殺趙降卒40萬,乃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