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轉變:從大清首相到民國總統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原清政府外務部公署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與北洋將領合影
辛亥年八月二十二日1911年10月13日),隱居近3年的袁世凱,一下接到兩道聖旨:朝廷任命他為湖廣總督,立刻就職,主持對革命軍的剿撫事宜;隨後,又授予他指揮湖北各路援軍的權力。
對於要不要奉旨出山,袁世凱的幕僚們意見並不一致。有人害怕“亂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憂”,落得兔死狗烹的局面。袁世凱當場回答:“餘不能為革命黨,餘子孫亦不願為革命黨”,表示無論如何要為朝廷平叛。其實袁世凱自己也深知,此次復出,會發生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因此,他對傢人說:“你們不要太高興瞭,我是不願意出去的。這次出去瞭,怕的是不能夠好好回來啊!”
堅持君主立憲的“救世主”
表面上看,袁世凱隻能在忠君報國和附從革命兩者之間選擇,其實還有第三條路——自行稱帝。當時張一鏖、倪嗣沖等親信即曾“勸進”,唆使袁世凱推翻清廷。這個提議被袁世凱否決,據徐世昌說,原因有幾個:“一、袁氏世受國恩,在本人不肯孤兒寡婦手中取得,為天下後世所詬病;二、舊臣尚多,亦具有相當勢力;三、北洋舊部握有實權者,尚未灌輸此等腦筋;四、北洋軍力未能達到長江以南,即令自為,不過北方半壁,內部或仍有問題,而南方尚須用兵;五、南方民氣發展程度尚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