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妙解:文化血脈之源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今日中國,國民教育程度較之古代有瞭顯著提升。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漢字書寫能力,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面對國民教育程度與漢字書寫能力成反比的局面,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矛盾如何解釋?一方面,電腦的普及、書寫的減少使大傢對結構復雜的漢字漸生隔膜;另一方面,在今日中文教育中,對漢字的教學僅止於認識字體、記誦發音,忽略瞭漢字本身的構成與演變過程,使得人們對漢字的認識淺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追溯往昔,自傳統文化中找到可借鑒之處呢?
文字之學,在古時被稱為“小學”,這裡所謂“小”,是相對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大學”而言的。而古人對於文字之學,雖稱之為小,但耗費心力卻一點也不小,甚至視其為諸般學問的源頭。在舊日著名的開蒙讀物《三字經》中,就有:“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的記載,賦予小學治學之本的地位。因此在舊時的文人學者中,很多人都對漢字投入瞭巨大的研究精力。
文字之學,在古時被稱為“小學”,這裡所謂“小”,是相對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大學”而言的。而古人對於文字之學,雖稱之為小,但耗費心力卻一點也不小,甚至視其為諸般學問的源頭。在舊日著名的開蒙讀物《三字經》中,就有:“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的記載,賦予小學治學之本的地位。因此在舊時的文人學者中,很多人都對漢字投入瞭巨大的研究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