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國:如何看待“回到原典”?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流行“回到原典”的口號,主張研讀原典。這對於不直接研讀原典,而隻是跟著他人的解讀人雲亦雲來說,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回到原典”的口號本身實際上蘊含著對於前人解讀的懷疑。學術研究需要懷疑,但對於前人的 研究成果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忽視或拋棄。
民國時期,儒學受到瞭很大的沖擊,對儒學的批判,替代瞭對於儒學的解讀。在那種背景下,一些為儒學辯護的學者認為,儒學原本是好東西,其中 不好的東西都是由於後世儒傢學者,比如董仲舒、鄭玄、朱熹等所附加的。這種說法一直影響至今,並且有可能是當今提出所謂“回到原典”的依據之一。事實上, 儒傢經典,若不是經過後世儒學大傢的詮釋和發明,不僅不能流傳至今,而且,即使流傳至今,也不可能引得那麼多人的興趣;即使有興趣,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豐 富含義。
學術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回到原典”,實際上是學術的倒退。經典之所以不是“死的東西”,是因為它經歷瞭 後來的學者不斷的詮釋,而能夠與時俱進。更為重要的是,“回到原典”首先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否則,就無法真正回到原典。因此,研讀儒傢經典,首先要研 讀前輩儒學大傢對於儒學經典的詮釋和發明。不讀《十三經註疏》、不讀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僅憑個人一鱗半爪的知識基礎去解讀儒學經典,並自以為有所“創 新”,除瞭低水平的重復和“喧囂”之外,還能有什麼呢?
民國時期,儒學受到瞭很大的沖擊,對儒學的批判,替代瞭對於儒學的解讀。在那種背景下,一些為儒學辯護的學者認為,儒學原本是好東西,其中 不好的東西都是由於後世儒傢學者,比如董仲舒、鄭玄、朱熹等所附加的。這種說法一直影響至今,並且有可能是當今提出所謂“回到原典”的依據之一。事實上, 儒傢經典,若不是經過後世儒學大傢的詮釋和發明,不僅不能流傳至今,而且,即使流傳至今,也不可能引得那麼多人的興趣;即使有興趣,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豐 富含義。
學術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回到原典”,實際上是學術的倒退。經典之所以不是“死的東西”,是因為它經歷瞭 後來的學者不斷的詮釋,而能夠與時俱進。更為重要的是,“回到原典”首先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否則,就無法真正回到原典。因此,研讀儒傢經典,首先要研 讀前輩儒學大傢對於儒學經典的詮釋和發明。不讀《十三經註疏》、不讀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僅憑個人一鱗半爪的知識基礎去解讀儒學經典,並自以為有所“創 新”,除瞭低水平的重復和“喧囂”之外,還能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