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場文化浩劫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應該承認,李斯等法傢人物追求統一的願望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他們在強調統一的時候,過分看重意志的統一和文化的統一。這樣一來,他們原本正確的理論勢必導出錯誤的結果,勢必造成萬馬齊喑的窒息局面,而無助於統治者在進行決策時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揀擇。事實上,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度裡,意志的統一和文化統一永遠都隻能是一種理想。因為不論中央政權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有多麼強大,隻要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任何文化統一、意志統一的願望總要落空,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必然導致文化發展的實際結果與文化統一論者的主觀願望相反。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條件下,帝國文化政策的正確選擇,似乎應該是充分尊重各地各個流派的思想傳統和文化傳統,在不可能根本動搖、推翻帝國的前提下,允許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和不同思想背景的學術流派獨立發展和合法存在,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允許知識分子在一定范圍內的言論自由,從而使知識分子所慣有的怨氣、不滿有正常的發泄渠道。這樣或許較李斯所主張的"天下無異意"的文化專制主義更能有效地維護帝國的統一和穩定。
然而,秦王朝的統一成就畢竟來得太快,使統治者無法從容地選擇一種思想作為根本的治國方略,固有的思維走勢使他們覺得文化的發展和政治的統一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於是便采取更為強硬的思想管制政策,於是便有矛頭直接針對儒學的焚書坑儒兩大虐政的發生。
然而,秦王朝的統一成就畢竟來得太快,使統治者無法從容地選擇一種思想作為根本的治國方略,固有的思維走勢使他們覺得文化的發展和政治的統一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於是便采取更為強硬的思想管制政策,於是便有矛頭直接針對儒學的焚書坑儒兩大虐政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