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理想國?《瑯琊榜》的政治隱喻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瑯琊榜》劇照
“一卷風雲瑯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
這兩句更像順口溜而不是詩歌的句子,倒也十足道出2015年收視率最火電視劇《瑯琊榜》的逆襲態勢,無論看抗日神劇還是隻看英劇的人,抑或韓劇死忠都紛紛加入大討論之中——任何流行影視都是大雜燴的結果,電視劇尤其需要俯就觀眾,也就是讓不同人等都能從中找出各自心頭所好,無論是權謀、義氣、情感、偶像、武俠還是同人。
暢銷往往是意外的結果,然而內核仍舊重要,《瑯琊榜》的熱潮也是逐漸升溫的過程,比如我就是架不住各方朋友輪番推薦,在電視臺播完之後才開始補看。《瑯琊榜》最開始播出之際甚至電視臺內部也隻是試一試的態度,最終收視率卻居高不下、網絡播放接近4億次、豆瓣評分超過9、各類良心劇零差評的風評,其中不可否認原作在同類網文的出眾、劇組的用心以及演員的努力。
然而,今天我不想多談爆款和營銷,這些留給自媒體圈去追趕吧,不知道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分析出一堆“幹貨”,就像過去認為電視劇不腦殘不弱智就沒法吸引觀眾的“鐵律”。我想說的,正是《瑯琊榜》多面體中的另一面,即其中帶有理想主義的政治隱喻,這其實也是諸多高水平粉絲追逐《瑯琊榜》的主要原因。同樣是熱播劇,例如比起人性險惡處處機關的《甄嬛傳》,《瑯琊榜》雖然也談權謀,但傳遞出的價值觀卻光明得多,有朋友稱之為文科宅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