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文章分類:國學經典
你也會想看的:論武俠打鬥,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一則故事,帶你看透中國人的思想包容與文化基因。
傳說東晉慧遠禪師在東林寺修行,寺門不遠處有條虎溪,慧遠向來送客不會過溪。
有一天儒者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聊得非常投機,慧遠禪師相送時不覺過溪。突然山中老虎大吼,三人才發覺送過瞭界,大笑而別,這也成為一段流傳千年的佛門公案。
“虎溪三笑”的故事並非單單講述一段友誼,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描述一種趨勢——即儒傢、佛傢、道傢的融合。
從那時開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便兼具瞭“儒釋道”三教的DNA。
比如孫悟空就是三教合流的縮影,跟著道傢學藝,跟著佛傢取經,卻始終秉持儒傢的師徒之禮。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一則故事,帶你看透中國人的思想包容與文化基因。
傳說東晉慧遠禪師在東林寺修行,寺門不遠處有條虎溪,慧遠向來送客不會過溪。
有一天儒者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聊得非常投機,慧遠禪師相送時不覺過溪。突然山中老虎大吼,三人才發覺送過瞭界,大笑而別,這也成為一段流傳千年的佛門公案。
“虎溪三笑”的故事並非單單講述一段友誼,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描述一種趨勢——即儒傢、佛傢、道傢的融合。
從那時開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便兼具瞭“儒釋道”三教的DNA。
比如孫悟空就是三教合流的縮影,跟著道傢學藝,跟著佛傢取經,卻始終秉持儒傢的師徒之禮。